法國孩子的"家庭理財課"
日期:2012-07-27 00:00:00 來源:互聯網
法國孩子的"家庭理財課"早在孩子3-4歲便開始,家長們大多并不主張孩子們把零用錢儲蓄起來,而是鼓勵他們合理地消費掉。當孩子正式上學后,家長們便給孩子開設一個專門的賬戶。他們認為:與其讓孩子每次向家長苦苦"乞討",還不如定期給孩子一筆零用錢并限制消費范圍,更有利于培養孩子"計劃用錢"的理財本領。
據法國消費者協會對全國城鄉1700余個不同收入和教育水平的家庭所作的一項專題調查,在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中,高達75%的家長贊成并已經給孩子發放零用錢。他們認為,孩子不論大小,都會有各自特殊的消費需要。此外,他們的"社交活動"盡管看起來并不那么正式,但同樣需要一筆開銷,對此,家長理應予以尊重和支持。統計顯示,在今日法國,6歲的孩子每年平均可從家長那兒得到約600法郎的零用錢,14歲大的孩子則可得到1500法郎,而當孩子進入高中時,每年獲取的零用錢則可能高達6000法郎--此數額遠遠超過了英美國家的同齡孩子能得到的零用錢。
法國孩子的"家庭理財課"其實早在孩子3-4歲,即初步知曉加減法,懂得區分不同金額的錢幣,明白金錢與購買的關系時就開始了。甚至有些家長在孩子來到世上后過第一個圣誕節或生日時,就給他們少許的零用錢。法國家長們認為,讓孩子早早擁有"私房錢",有利于培養孩子經濟上的獨立性。對于這筆不起眼的"小錢",家長們大多并不主張孩子們把它儲蓄起來,而是鼓勵他們合理地消費掉,如購買喜愛的零食、玩具或書刊。消費之后,還要跟孩子交流一下"感受",幫助他們分析一下這次消費是否合理、滿意,從中可以獲取什么經驗、汲取什么教訓等等。當孩子正式上學后,隨著孩子消費欲望提高和消費種類增加,零用錢可適當提升。但在這個年齡段,法國家長已經不采用"零打碎敲"的辦法。他們認為:與其讓孩子每次向家長苦苦"乞討",還不如定期給孩子一筆零用錢并限制消費范圍,更有利于培養孩子"計劃用錢"的理財本領。
令經濟發達的英美國家家長們也遜色很多的是,大多數法國家長在孩子升入小學高年級,即10歲左右時,就給他們設立一個個人的獨立銀行戶,并劃入一筆錢,數額一般是上千甚至數千法郎。在給孩子設立"獨立賬戶"后,父母們就不再"定期"向孩子發放零用錢,只是在過節日、孩子生日等"特殊時期"才向孩子發放些數額不等的零用錢。
當然,對第一次擁有這么多金錢的孩子,家長必須及時地引導,予以充分地關注。大多數孩子在剛擁有這么多錢后,會出現一種"消費膨脹"心理,表現為胡亂購買一些不需要或不合算物品。在發生這種情況時,家長一般并不橫加責備,而是把這當作是孩子學本領時必須付出的"學費"。而且,絕大多數孩子一開始出現的"消費膨脹"心理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自我反省和家長幫助后都會恢復到正常狀態。
與"消費膨脹"相反的是,有少數孩子在無意之中過度捂緊自己的錢袋。生性浪漫、豪放的法國人當然不會欣賞這種不懂得享受人生的"守財奴"式消費理念。遇到這種情況時,家長們會采取一些辦法來啟發和鼓勵孩子消費,如建議孩子邀請小伙伴去看一場演出,買一對網球拍,給親人送上一束鮮花,等等。如果消費合理又有意義,還會受到家長的表揚甚至嘉獎。"獨立帳戶"不僅為孩子的合理消費提供了實習場所,而且也可幫助孩子培養合理儲蓄的良好習慣,即所謂的"該消費時就消費,該節約時就節約"。越來越多的法國家長已認識到:要使孩子的"獨立賬戶"真正發揮幫助孩子理財的積極作用,家長對賬戶合理"監控"十分重要。要知道,如果對未成年孩子過度信賴并對其賬戶的使用情況不聞不問,那么孩子很可能會淪為大手大腳胡亂用錢的敗家子。家長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即事事管、樣樣問,孩子的一切消費由家長定奪。如果這樣的話,孩子就難以領悟到理財的真諦,當然也難以達到"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