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分類:)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qū)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GDP核算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的規(guī)定,中國GDP是按照《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CSNA)的要求進行測算的。

gdp
gdp法律依據
該體系采納了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則、內容和方法。國家統計局正在對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修訂的2008年SNA進行研究,并將逐步對我國GDP核算制度方法進行修訂。在季度GDP核算時,將所有可以在核算時獲得的、適用的經濟統計調查數據都用于GDP核算。
資料來源主
要包括兩部分:
一是國家統計調查資料,指由國家統計系統實施的統計調查獲得的各種統計資料,如農林牧漁業(yè)、工業(yè)、建筑業(yè)、批發(fā)和零售業(yè)、住宿和餐飲業(yè)、房地產業(yè)等統計調查資料、服務業(yè)抽樣調查資料、人口與勞動工資統計資料、價格統計資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政記錄資料,主要包括: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保監(jiān)會、證監(jiān)會等行政管理部門的相關數據,例如中國人民銀行的金融機構本外幣信貸收支情況、國家稅務總局分行業(yè)的稅收資料等。
核算方法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chuàng)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創(chuàng)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yè)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與服務凈出口三個部分。國家統計局發(fā)布的季度gdp是以生產法為基礎核算的結果。
主要特征
局限性
(1)由于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2)GDP沒有包括環(huán)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huán)境管制,那么企業(yè)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況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于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我們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后是個人收入的巨大差異。
由此可見,就大多數情況,但不是對所有情況而言,GDP是衡量經濟福利的一個好指標。
(4)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愿,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fā)生。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數值的準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瑕疵。如強制交易的GDP、妨礙他人的GDP、出口創(chuàng)造的GDP、投資產生的GDP 、消費帶來的GDP等等都會影響GDP的總有效積累。可比性《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采納了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則、內容和方法,因而GDP數據具有國際可比性。在開展全國經濟普查或計算方法及分類標準發(fā)生變化后對季度GDP歷史數據進行了修訂,因此1992年1季度以來的季度GDP時間序列具有可比性,歡迎觀看gdp的。
- gdp數據
- gdp數據(分類:)gdp數據在季度GDP初步核算數一般于季后15天左右完成;季度GDP初步核實數在年度GDP初步核實數發(fā)布后45天內......
- gdp增長率
- gdp增長率(分類:)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是指GDP的年度增長率,需用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計算。 GDP增長率是宏觀......
- gdp是什么_gdp詳解
- gdp(分類:)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qū)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