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前哨熱點追蹤:當轉型升級遇到外部沖擊-解讀深圳三季度經濟數據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精彩縮影,深圳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領頭力量。然而,11 月4 日,深圳市統計局公布2019 年前三季度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8,689 億元,同比僅增長6.6%;特別地,分季度來看,三個季度分別對應7.6%、7.2%、5.2%的增長。三季度增速的突然放緩,在當前的宏觀背景下格外引人關注,一時間對“深圳失速”的討論再度成為近期輿論的焦點。
深圳怎么了?
分產業看,前三季度深圳第一、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5.5%、5.5%和7.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同期的0.1: 40.2: 59.7 調整為今年前三季度的0.1: 39.3: 60.6;特別地,第三季度,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2.4%和7.2%,第二產業增速的放緩是拖累深圳經濟增速下滑的主要因素。
分需求看,前三季度深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出口總額分別同比增長6.8%、17.9%和4.5%,相應地,第三季度消費、投資、出口增速分別為5.2%、18.4%和3.8%。出口和消費雙雙疲弱的背景下,投資發揮了更為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基礎設施投資,前三季度同比增長43.8%。
這些數字背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外需疲弱、貿易摩擦及前期搶出口帶來的負面效應造成了短時期的出口低迷,拖累經濟增長;特別地,7-8 月深圳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同比下滑6.1%;
土地、人工成本顯著上漲的背景下,深圳騰籠換鳥、轉型升級進入加速期;企業外遷到周邊城市、內陸城市及東南亞國家的趨勢十分明顯,民營企業投資前三季度增長僅為3%;
深圳高端制造業龍頭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行業需求周期性波動的影響;國內汽車市場需求疲弱,深圳汽車制造業前三季度同比下滑2%。
深圳的轉型升級走到哪兒了?
回顧40 年改革開放歷程,深圳的發展也并非沒有波折。從2002 年廣泛討論的“深圳被誰拋棄”到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再到2012 年一季度深圳5.8%的增長低谷,當前的低速增長也可能并不那么可怕。
往前看,短期上,隨著貿易摩擦的逐步緩和,出口對深圳經濟增長的拖累有望逐步降低;長期上,深圳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不斷前行,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占比顯著提升至65%以上、產業專業化分工和集聚效應更強、創新環境和激勵制度更為成熟。如何發揮已有優勢,進一步引領從“制造”走向“創造”的轉型,對于當前的深圳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