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萬宏源策略一周回顧展望:蓄力春季行情
一、打破滯脹格局的潛在突破口:10 月經濟數據差是穩增長加碼的理由,等待2020 年春季見效 + 2020 年1 月CPI 同比高點的到來。現階段的調整是對春季行情的蓄力。
滯脹格局如何影響市場的爭論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在這期間各憑理念的站隊越來越少,基于政策信號驗證和預期演繹規律的分析越來越多。經驗上看,滯脹對于市場的直接影響逐步鈍化是大概率,可以開始思考打破滯脹格局的突破口了。我們的觀點是:10 月經濟數據差是穩增長加碼的理由,2020 年春季階段性見效是穩妥的判斷,疊加2020 年1 月可能迎來CPI 同比的高點,可以認為,現階段的調整是對春季行情的蓄力。還需關注11-12 月低基數下,經濟數據同比改善對預期的支撐,下跌空間有限仍是基準判斷。對于近期的政策和數據驗證,我們提示3 個要點:(1) 本周五央行新作2000 億MLF,進一步驗證了貨幣政策的執行并未受到通脹影響的判斷。(2) 對A 股盈利影響較為直接的工業增加值、M1和社融存量10 月環比弱于季節性,而PPI 10 月環比繼續呈現弱周期性,但這4 個指標11-12 月的同比基數均較低。所以,10 月數據差給了穩增長加碼很好的理由,且11-12月關鍵同比數據企穩回升是大概率,這是一個相對有利的格局。(3) 在國債收益率總體走平的情況下,本周信用利差和等級差均小幅回落,債市也開始體現穩增長階段性見效的預期。春季出現“寬貨幣(海外寬松預期進一步明確,國內寬松未受到通脹影響) + 寬信用(等待專項債額度分配完成開始發行,寬信用效果進一步增強) + 抑通脹(貨幣政策與通脹脫鉤正在驗證)”組合的概率進一步提升,再次強調,現階段的調整是對春季行情的蓄力。
二、當前市場的弱勢不全是因為滯脹,想買的東西未出現有效調整才是當下最大的問題,但市場階段性的底部往往只需要不想買的東西普遍下跌。在我們看來,短期市場的弱勢并不全是因為通脹,兩個結構問題同樣影響市場:(1) 市場對再融資新規和新三板精選層改革都理解為短期增加供給。我們討論了新三板精選層連續競價交易、轉板無需證監會審核,的確構成遠期A 股供給增加;但再融資新規是在2019Q2 以來推進定增方案的公司能夠取得絕對 + 相對收益的背景下推出的,可以期待遠期定增收益率提升和股價上漲之間的正循環。當然,我們尊重市場短期的選擇,沒有基本面支撐的三四線標的短期回調壓力是客觀存在的。(2) 少數龍頭抱團取暖的問題依然突出,機構投資者重點關注標的并未有效調整也是壓制當前市場的壓制因素。但我們要強調的是,市場階段性的底部不必要看到極少數“想買的股票”回調,只要絕大部分“不想買的股票”普遍下跌就可以了。所以,本周我們繼續提示,賺錢效應已初步收縮到了底部區域,本周新增MACD 強勢股占比回落至10%以下,說明“想買的東西”也有所調整。
三、繼續強調2020 年春季能進攻的方向當前才能防御,重點推薦消費電子、5G 硬件龍頭、新能源汽車和券商。
短期結構選擇上,我們建議繼續圍繞中期能夠進攻的方向展開,重點關注5G 硬件端高景氣(電子),5G 應用端樂觀預期脈沖式發酵(計算機和傳媒),資本市場改革(非銀金融)以及特斯拉產業鏈的投資機會,繼續看好2020 春季躁動的“順周期”行情(銀行、建材和鋼鐵)。
另外,科創板個股破發開始出現,微觀結構優化,估值調整進入到有阻力的區域,關注春季行情中,科創板可能跑贏創業板的投資機會。恢復香港秩序的工作快速推進,港股迎來筑底契機,關注A 股地產股短期估值修復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