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買賣
現貨黃金買賣(也叫國際現貨黃金和倫敦金)是即期交易,指在交易成交后交割或數天內交割。黃金買賣是唯一全球流通的金融產品。現貨黃金每天的交易量巨大,日交易量約為20萬億美元。因此沒有任何財團和機構能夠人為操控如此巨大的市場,完全靠市場自發調節。現貨黃金買賣市場沒有莊家,市場規范,自律性強,法規健全。
現貨黃金買賣交易是利用資金杠桿原理進行的一種合約式買賣。根據國際黃金買賣保證金合約的交易標準,利用一盎司的價格購買一百盎司的黃金買賣交易權。利用這100盎司的黃金的交易權進行買漲賣跌,賺取中間的差額利潤。國際黃金買賣保證金合約的交易單位是一手,即100盎司。
投資者在黃金買賣時應該計算好投資成本,只有當黃金買賣價格上漲了1元/克時才有利潤出現。投資者切忌盲目跟隨市場波動頻繁進出,否則不光承擔市場風險,單黃金來回買賣的手續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在各個成功的黃金買賣市場中,為黃金買賣提供服務的機構和場所其實各不相同,具體劃分起來,又可分為沒有固定交易場所的無形市場,以倫敦黃金買賣市場和蘇黎世黃金市場為代表,可稱為歐式;有在商品交易所內進行黃金買賣業務的,以美國的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IMM)為代表,可稱為美式;有的黃金買賣市場在專門的黃金交易所里進行交易,以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和新加坡黃金交易所為代表,可稱為亞式。
黃金和一般商品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像一塊面包那樣能被消費掉。不論過了多少年,它還是原來的樣子。人們可以再把它出售,重新變成貨幣,所以它可以成為人們儲蓄的一種選擇。但是,買黃金卻不是投資。從經濟關系看,黃金買賣的錢用來支付生產黃金所用的勞動、租金、原材料等等,這和買面包沒有區別。而投資是把錢拿來作資本,用它去組織
勞動、技術、自然資源,生 產出產品,增加社會財富。投資者能夠從所增加的財富中分享應得的那部分。而黃金買賣卻完全起不到這種作用。投資能夠擴大社會的生產能力,黃金買賣則沒有這種功能。
我國黃金買賣市場就要逐步開放,老百姓可以將黃金買賣作為儲蓄的一種選擇。但是,黃金買賣卻不可能給你帶來利息或利潤,因為買不是投資。將來的金價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黃金買賣的人要承擔這種因價格變化所帶來的風險。
開放黃金市場對整個經濟利多弊少。過去,老百姓不能隨便進行黃金買賣,對黃金的需求受到壓抑。一旦開放黃金買賣市場,這部分需求被解放,可以增加社會的購買,對當前的總需求不足能有所補益,至少在短期內如此。新增加的這部分黃金買賣市場不是買首飾,而是買金錠,因為買首飾的市場原來就是開放的。估計在我國金融市場不發達、市場信用不良的條件下,黃金買賣以儲蓄保值會有相當大的數量。同時伴隨金錠的買賣,對保存金錠用的保險箱、黃金買賣的成包檢驗、計量等設備的需求也會隨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