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巨額外匯儲備
近年來,我國的外匯儲備不斷增加,一方面,它直接反映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另一方面,隨著近幾年國際形勢的轉變,我國巨額外匯儲備也相應的進一步加大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外匯風險等很多負面的影響。
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其實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中國就以接近1.8萬億外匯儲備,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G7的外匯儲備總和。危機后這三年,我國外匯儲備仍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而我國巨額外匯儲備里,約超過70%的份額都是美元資產。
持有巨額外匯儲備要冒著巨大的資產縮水的風險,增加了外匯的管理成本。我國的外匯以美元和歐元為主,這其中又以美國債券為主。這種單一的結構增加了外匯儲備的匯率風險。美國政府為了振興經濟,削減國債,實行弱勢美元政策,即放任美元貶值。美元持續走低,已經使我國損失慘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如果美元貶值25%,則美元的持有者的損失會達到美國GDP的10%.也就是說,越多的美元外債,會讓我國成為美國經濟損失的真正買單人,美元一旦失手,損失慘重的將不是美國而是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我國。
改變我國在世界金融市場上的被動局面。在自己的地盤上制定對自己有利的規則, 一方面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一方面又達到了使得巨額的外匯儲備保值增值的目的。甚至可以有導向的引導著某些重要行業的發展, 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以解決我國長期以來經濟結構中存在的重大問題。世界強國近代崛起的經驗告訴我們, 金融不應是被經濟需求所被動地驅動, 金融也可以引領經濟發展, 金融系統的優先發展可以推動經濟的增長。中國的發展如果想要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必須有新的驅動力來牽引, 而金融深化改革所釋放的能力和活力正可以為我們所用。也許, 巨額的外匯儲備正是我國發展成為一個金融強國的好契機。
我國自1994年以來實行的強制性結售匯制度也是導致巨額外匯儲備的一個重要因素。強制性結售匯制度要求個人和企業必須將所持的高出國家規定可保留部分的外匯出售給國家,使外匯資源集中于中央銀行,致使外匯儲備規模增加;而外匯指定銀行則必須把高于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頭寸額度以外的外匯在銀行間市場上賣出。可以說,強制性結售匯制度的確適應了當時我國外匯管理的需要,解決了當時我國外匯儲備不足的問題,在較長時期內保證了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
我國的外匯儲備還會繼續增大。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如此之大,而且持續增加的巨額外匯儲備不僅使得國內金融市場流動性過剩加劇,宏觀經濟的調控增加了困難,也對外匯存量的管理和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回避風險,實現保值和增值成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目前我國巨額外匯儲備主要以美元形式存在,美元資產占我國外匯儲備的70%,而美元資產中有60%是投資于美國國債和中長期債券。美元是目前世界主要流通貨幣因此也是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持有形式。但如果外匯儲備過于集中于美元,會導致外匯儲備過于受美元幣值的牽制;另外,對美國國債和中長期債券的大量投資支持和美國政府的赤字,這筆財富有效參與了美國經濟的繁榮發展而不能有效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服務。
我國保持巨額外匯儲備的弊端在于: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導致大量“套利性”外匯資本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我國境內;基礎貨幣投放和外匯占款增大,制約了貨幣政策的運用和效應;高額外匯儲備并不經濟,降低了資金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外匯儲備成本,內債與外債大幅增加;增大了儲備風險;使國家儲備資產面臨巨大的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失去了國際貨幣基會組織的優惠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