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外匯占款
對沖外匯占款,2005年外匯市場的主題是利差影響。如果一國利率水平相對高于他國,就會刺激國外資金流入,由此改善資本賬戶,提高該國貨幣的匯率。歐洲,日本等經濟體的經濟發展都不如美國強勁,全球資金都涌向美國中長期國債,結果使外資對美元源源不斷地買入,持續支撐了美元匯率。對沖外匯占款外匯占款除了會提升資金流入國的匯率水平,還會通過降低該國貨幣流動性的方式相對提升該國利率,因此對沖方式還可是該國央行降低其存款準備金率等增加流動性的方式進行。
分析人士指出,對沖外匯占款聯系到此前在即期市場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續多日盤中觸及跌停,此次我國外匯占款連續兩個月出現負增長,凸顯出在當前國際金融形勢出現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升值步伐進一步放緩的趨勢,以及國際跨境資金出現反向流動的異常現象。
央行通過支付央票和準備金利息多印了鈔票,就會在總體規模上更多對沖外匯占款比例,使得總體的基礎貨幣增長保持在某一個水平上,這樣的話就不會推高通脹。我國外匯儲備投資收益并不匯回結匯,而是滾入外匯儲備額繼續運營,因此,外匯儲備投資收益并沒有直接承擔對沖操作成本,但每年5%左右的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美元計)是可以覆蓋央行對沖外匯占款的直接成本的。
準備金凍結資金并非全部基于對沖外匯占款的目的,以2003年9月第一次上調為基點,6%以上的資金可以認為是為了對沖外匯占款。如此計算,2003年至2010年期間,6%以上的準備金凍結資金累計利息支付,按月計算并累加為3394.1億元。
目前國際社會需要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也希望中國能夠提供大量人民幣計價金融資產。李稻葵提出,中國需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為國際經濟穩定作出貢獻:首先,要繼續降低貿易順差、保持世界經濟平衡;其次,要保持人民幣穩定、逐步的升值,同時提高人民幣在國際結算中的地位;再次,要在國際上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讓國內外投資者可以持有。
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是央行對沖外匯占款的另一個主要機制。2003年9月,央行將銀行體系存款準備金率從6%提高到7%,截至2010年底準備金率水平為18.5%(非全國性機構為16.5%)。
從歷史上看,外匯占款有明顯的季節性,4月份通常較高。而近期人民幣升值略有加快,也刺激了結匯需求。預計央行在重啟3年期央票的同時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主要是近期外匯占款可能相對較高。預計4月份可能在4500億-5000億的水平。
此前曾有媒體測算了2003年至2010年底的央行對沖外匯占款成本,并表示該部分成本主要由兩部分支出組成,即2003年開始,央行發行央票的利息支出以及2003年至今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發生的利息支出。
由于超預期的貿易順差規模,以及較強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對沖外匯占款市場預期,4月份的外匯占款規模也將在較高水平。渣打銀行中國經濟分析師李煒認為,由于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預期的存在,進口企業可能決定借入美元,而非買入美元,導致今年外匯占款將加快累積。另有專家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外匯占款將維持在4000億元規模,因此需要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以回收流動性。
據公開數據統計,2003年至2010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對沖外匯占款的成本累計規模為10830.6億元(人民幣,下同)。對沖外匯占款有專家認為,這一計算的意義在於,提醒外界外匯市場干預和外匯占款對沖機制是有財務成本的,這一財務成本可能影響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甚至最終影響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巨額對沖成本也昭示著當前模式的不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