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1]是外匯管理的基本行政法規,主要外匯相關圖片(5張)規定了外匯管理的基本原則與制度。由國務院于1996年1月29日發布,1996年4月1日起實施,根據1997年1月14日《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的決定》修訂,2008年8月1日國務院第20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
本教材的編寫適應了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介紹了有關外匯的基本概念,國際上流行的主要外匯理論,外匯與國家經濟的關系,中國外匯管理政策的演變過程,現代企業所面臨的各種與外匯有關的風險,外匯市場上各種規避外匯風險和保值的方法,外匯銀行的主要外匯業務等內容,幫助學生掌握外匯基礎知識,了解外匯管理的理論、政策及實務,熟悉外匯業務。本書的內容可分為三大部分:第1章~第6章主要講述外匯,及其管理的基本理論:第7章~第9章主要講述宏觀外匯管理基本理論;第10章~第12章主要講述微觀外匯風險管理的理論與實務。本書可以作為經濟管理類本科學生學習外匯管理理論的教材,也可作為理工科專業本科生的選修課教材。
第1章 外匯的基本理論
第2章 外匯管理的內涵及其制度演變
第3章 國際收支與國家經濟的關系
第4章 西方匯率基本理論
第5章 匯率波動與預測
第6章 外匯市場與外匯交易
第7章 經常項目外匯管理
第8章 資本項目外匯管理
第9章 外匯儲備管理
第10章 企業外匯風險管理
第11章 銀行外匯風險管理
第12章 外匯銀行主要業務
外匯管理截至2012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24萬億美元,而2002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僅為2864億美元,尚不足3000億美元。10年間,我國外匯儲備增長超過10倍。外匯儲備,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貿易順差、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國際套利資本流入等是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過去10年,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外貿出口快速發展,外商投資不斷進入,外匯儲備增速加快。2006年2月,我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外匯儲備國。2006年10月,我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萬億美元。不到3年,2009年6月,外匯儲備一舉突破2萬億美元。不到兩年,2011年3月,外匯儲備突破3萬億美元。
關于外債期限結構分類。外匯管理按照期限結構對外債進行分類,有兩種分類方法。一是按照簽約期限劃分,即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外債為中長期外債,合同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外債為短期外債;二是按照剩余期限劃分,即在簽約期限劃分的基礎上,將未來一年內到期的中長期外債納入到短期外債中。為便于區分兩種分類方法,本新聞稿在中長期外債和短期外債后分別以簽約期限和剩余期限注明分類方法。
個人外匯管理辦法:第一條 為便利個人外匯收支,簡化業務手續,規范外匯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和《結匯、售匯及付匯管理規定》等相關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個人外匯業務按照交易主體區分境內與境外個人外匯業務,按照交易性質區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個人外匯業務。按上述分類對個人外匯業務進行管理。第三條 經常項目項下的個人外匯業務按照可兌換原則管理,資本項目項下的個人外匯業務按照可兌換進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