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A股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牛熊轉換,前兩年備受追捧的基金行業遭遇滑鐵盧。從大環境來說,2008年基金投資的困境難以避免,但無論是對基金公司還是基金投資者,都有足夠多的教訓值得反思。
反思一
基金不是全能型選手 截至12月5日,偏股型基金加權平均凈值跌幅50.1%,同期上證指數跌幅61.63%,滬深300指數跌幅62.29%。專家理財不會為投資者做所有的事,避險和獲利都是相對的。
2008年持股比例較高是偏股型基金凈值損失較大的主因,但即使策略正確,偏股型基金也不可能充分避險。股票型基金因為60%的股票投資比例下限,即使放開基金也無法快速調整倉位。主要因為基金全行業的持股市值太大,多數基金不可能快速賣出股票。
公募基金行業提供大量各類特點鮮明的基金產品供投資者選擇,而選擇和組合權則在投資者自己手里。
反思二
怎么看基金排名? 看排名選基金是許多基民在牛市下學到的簡單法則;2008年,這一法則看似徹底失效了。許多基金業績出現了大變臉,部分2007年的明星基金快速下滑到谷底;基金的業績持續性受到很多質疑(表1)。
基金過去的業績是其投資能力的最直接證明,因此看排名選基金有一定道理。但問題在于怎么看排名?首先是參考什么階段的業績排名。過于短期和過于長期的業績排名參考作用都比較有限。而在市場環境可能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過去的業績排名參考作用就會下降。其次是業績排名的穩定性。絕大部分基金短期業績排名的穩定性比較差,因此,應該重點評估基金在中期的業績持續性,即半年或一年業績持續性。
反思三
應該更加關注業績背后的因素 首先應該區分基金的業績是歸結于投資能力,持股風格還是偶然性因素。這就需要具體去分析基金的投資運作思路,其投資理念和投資風格。如果是持股風格因素主導,那么基金業績會跟隨股市風格的變化而出現較大波動;如果業績來源于激進的投資風格,那么業績的波動在所難免。
其次,基金業績背后也反映了基金公司團隊的競爭力。業績背后是人才和制度,這是投資者應該真正關注的持續競爭力。
反思四
基金有各自的風格和專長 基金經理有各自的能力專長,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基金業績表現自然就會有巨大差別,有些基金經理善于選股和行業配置,但不善于選時;有些基金善于把握大勢,但對波段行情則很少參與。通常來說選股能力強的基金適應牛市環境,而選時能力強的基金適應熊市和震蕩市。
而不同基金之間的風格差異在今年快速下跌的市場中體現得十分鮮明。上半年下跌初期,選時能力強的基金減倉較早,業績排名靠前;同時選股能力強的基金通過有效的結構調整也能保住不錯的相對排名;而2008年下半年選股策略和配置策略全面失效,只有堅決控制倉位才有可能降低損失。相對側重選股的一批優秀基金在2008年業績下滑,但這并不表明這些基金失去了投資價值。而完全靠長期輕倉排名靠前的基金,也未必表明投資能力有多么優秀。
理想狀態下的基金經理最好是選股能力和選時能力都比較突出。在2008年,選股和選時表現兼備的基金代表是華夏、興業等基金公司;選股能力較好的是上投摩根、華寶興業、國海富蘭克林等旗下基金;選時能力突出的則是交銀施羅德、博時等旗下部分基金。在2009年股市從下跌期轉入相對震蕩的預期下,選股和資產配置能力兼備的基金將會有較好表現,選股型基金業績也將回升。
反思五
基金公司競爭力比基金產品重要 對選擇一個治理優秀、團隊能力突出、凝聚力強的基金公司,比單純選擇短期業績強勢的基金產品更為重要。
基金公司的競爭力包括基金公司治理/高管、投研團隊、投資理念/流程、投資評估機制、風險管理等幾個核心要素。
在2008年,一些曾經表現突出的基金業績大幅下滑,就凸顯出基金公司內部競爭力缺陷的事實。如公司人才儲備不足,團隊穩定性差,投資理念過于投機,投資決策機制混亂等等,這些內部因素都在特定時候制約基金的業績表現,也是部分基金業績大幅波動背后的原因。
反思六
中小基金公司也有優秀基金 一般投資者容易簡單地選擇那些大規模,知名度高的基金公司,這也存在著誤解。從2008年的表現來看,許多中小基金公司就超過了大基金公司。在各類型基金平均業績排名中,大基金公司中只有華夏和博時基金入圍前五。
一般而言,大基金公司實力較強,團隊配備更完整,平均來說競爭力強于中小基金公司。但基金公司大小并不簡單等同于競爭力。原因就在于基金公司之間的定位和風格不同,優秀的中小基金通過集中優勢資源,專注于投研平臺建設,以獨特的投資理念和風格,也能打造基金產品的競爭力。
當然,中小基金公司之間的分化更大,中小基金公司的業績波動也更大,不能簡單從一段時間的業績來判斷基金公司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