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指投資者是否整體虧損
日期:2012-07-27 00:00:00 來源:互聯網
前一陣看到一則報道,說的是中金所有關人士在某次論壇上披露了一些數據,截至6月17日,中金所股指期貨累計開戶數約7.1萬戶,期指市場總體保證金規模約在170億元,有人據此推算,期指投資者目前人均資金為近24萬元,已不到股指期貨開戶門檻50萬元的一半,并得出結論,股指期貨人均虧損或已超過50%。
也許是看多了某某年基金整體虧損多少億,某半年股票投資者整體盈利多少億之類的新聞,所以這篇報道乍看上去,似乎還頗有些道理。網上也有不少評論,許多人據此認為股指期貨風險太大。
可是,股指期貨有整體虧損這一說嗎?
任何一個有期貨常識的人都知道,期貨交易的成立,必定存在著對市場有不同預期的買賣雙方,買方看漲,賣方看跌,多單和空單是一一對應的,判斷正確的一方獲取利潤,另一方承擔損失。忽略各種交易的費用,買賣雙方得益之和為零。一個投資者的虧損必定對應著另一個投資者的盈利,所以,扣除交易費用的損耗,期貨市場不可能出現整體大規模虧損的情況,這是由期貨交易制度本身所決定的。股指期貨作為期貨的一種,自然也符合這一規律。
那為什么會出現人均保證金近24萬的情況呢?其實也很簡單,期指開戶門檻是50萬,但開戶之后,這部分錢是可以從保證金賬戶移走的,而且,期指開戶與期指實際操作也不是一回事,有些人可能開了戶之后并沒有實際操作,自然不會在保證金賬戶上留錢了。作出這些推斷其實并不難,只要知道兩個常識就可以。第一,期貨投資不存在整體虧損一說,第二,股指期貨的保證金是可以轉出來的,并不以50萬元為下限。
中國古代有過一個曾參殺人的故事,講的是孔子的學生曾參住在費,費有個和曾參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曾參的母親說:“我兒子不會殺人的。”若無其事地繼續織布。過了不久,又有人說:“曾參殺了人。”曾子的母親還是若無其事地織布。不久,一個人又告訴她說:“曾參殺了人。”曾參的母親害怕了,便丟下梭子爬墻逃跑了。
對股指期貨數據的誤讀以及之后的傳播可以算作一個現代版的“曾參殺人”的例子,先是有了錯誤的推論,接著是錯誤信息被大量傳播,從而造成負面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不斷出現,新聞的制造和傳播也越來越便捷,證券市場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信息,但隨之而來的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虛假信息也更容易被廣為流傳。
避免或減少虛假信息的傳播,首先當然要從源頭抓起,對于信息的原創者來說,本著對自己和對受眾負責的原則,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對于自己不了解的領域,盡量多詢問一些專家,不要盲目下結論,無疑是題中應有之義。而對于投資者來說,在日益紛繁復雜的證券市場面前,多學習一些市場常識,對與常識相悖的信息盡量多留個心眼,必要時做些求證的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謬誤信息的干擾。
記得幾年前,權證還在證券市場流行的時候,某個權證到了最后交易日,此時,該權證的內在價值已經為零,而時間價值隨著權證的到期也接近于零,恰恰這個時候,有個投資者因為看到價格便宜,把權證當作股票買了,最后當然是血本無歸。聽起來像是個笑話,可它確實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