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225指數
日經225指數是由日本經濟新聞推出的東京證券交易所的225品種的股價指數,因此種指數延續時間較長,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成為考察日本股票市場股價長期演變及最新變動最常用和最可靠的指標,傳媒日常引用的日經指數就是指這個指數。日經225指數編制始于1949年,它是由東京股票交易所第一組掛牌的225種股票的價格所組成.這個由日本經濟新聞有限公司(NKS)計算和管理的指數,通過主要國際價格報道媒體加以傳播,并且被各國廣泛用來作為代表日本股市的參照物。1986年9月,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推出日經225股票指數期貨,成為一個重大的歷史性發展里程碑。此后,日經225股票指數期貨及期權的交易,也成為了許多日本證券商投資策略的組成部分。
日經225平均股指指數(日經225),是代表日本股票市場的股指指數,由日本經濟新聞社每天公布數據。為各股指指數中歷史最悠久(基期為1947年=225),且為國內外投資人及股市相關者最熟悉的指數。日經225指數的最高點是1989年12月29日,是38957.44日元,當日日經指數收盤于38915.87日元。
日經225指數期貨在新加坡金融期貨交易所(SIMEX)交易。日本于80年代初期即已開放了其證券市場,允許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股市。但是,其股指期貨合約卻首先出現在海外,按照日本當時的證券交易法規定,證券投資者從事期貨交易被禁止。所以,當時的日本證券市場并不具備推出股指期貨交易的法律條件。而且,按照當時的證券交易法,日本國內的基金是被禁止投資SIMEX的日經225指數的,只有美國和歐洲的機構投資者利用SIMEX的日經225股指期貨合約對其投資于日本的股票進行套期保值。本國的機構投資者明顯處于不利位置�;谶@樣的原因,1987年6月9日,日本推出了第一支股票指數期貨合約---50種股票期貨合約,受當時證券交易法禁止現金交割的限制,50種股票期貨合約采取現貨交割方式,以股票指數所代表的一攬子股票作為交割標的。
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首開先河,于1986年推出了日本的日經225指數期貨交易,并獲得成功。而日本國內在兩年以后才由大販證券交易所(OSE)推出日經225股指期貨交易。1990年,美國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也推出日經225指數期貨交易,形成三家共同交易日經225指數的局面。而在競爭中,由于新加坡推出較早已形成一定優勢,因此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直到1995年初英國皇家巴林銀行期貨交易員尼克里森因在投機日經225指數中的違規操作而導致巴林銀行倒閉事件發生后,市場對SIMEX的日經225指數產生了信心危機,資金才又開始回流日本市場,OSE才趁機奪回了主導權。從某種意義上說,巴林事件的發生也是OSE與SIMEX市場競爭的結果。為了爭奪OSE的市場份額,SIMEX不惜放松對市場的監控,在巴林銀行持倉已明顯偏高的情況下,不做及時的處理,直接導致了巴林銀行的巨額虧損。如果SIMEX采取有效辦法展開市場競爭,并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那幺新加坡完全有可能在日經225指數期貨市場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是總的來說,日本在本土推進日經225股指期貨交易時長期還是處于尷尬地位。從2005年的數據來看,全球日經225指數期貨市場中,日本本土只占有55.05%的份額。2005年新加坡的日經225指數期貨價格嚴重影響著日本本土的日經225指數價格,新加坡的日經225擁有了很大程度的定價權。